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>旅游观光>>民俗风情
 
传统节日——元宵节

日期:2014-10-22   查看次数:
 

    元宵节,俗称“正月十五”、“灯节”。旧时,农家于是日上供焚香,祭神祀祖,吃“扁食”搀面条,谓之“风搅雪”,意祈丰年。城镇“社火”灯会,三日锣鼓喧天,争相竞技。晚间,或放灯,或观灯,万人空巷,潮涌街面;“旗火子”(又称“麻杆子”)、“文武鞭”、“泥垛子”、“散明子”等各种花炮钻天入地,流光溢彩。尤其二三人摇动的“鞣花”,是以生着的木炭和锅铁碎片盛装在铁筋笼内,用绳将铁筋笼系在木棒的一端,甩起来喷珠溅玉,火树银花,为外地罕见。乡村家家制作面灯,用豆面、玉米面、高粱面等搀和蒸制,多是“生肖灯”、“月份灯”、“碓窝灯”和鸡、狗、龙、勺子灯等,寓意消除病灾,祈求人丁畜禽兴旺和农作物丰收。老人举灯照遍住宅内外,以“驱妖避邪”;家人举灯相互照照脸庞和眼睛,念念有词地说:“照照眼,不害眼”。有的用萝卜刻制金鱼灯、莲花灯,念道:“辣萝卜灯、胡萝卜灯,一棵秫秫打半升”。甚为穷苦的人家,往往趁富家杀猪,拾起蹄甲和星点肠油,点起“蹄甲灯”,让孩子用秫秸夹着寻乐。还有穷孩子用刷帚头沾点油“放火把”,唱道:“刷帚把,琉璃灯,你那不兴,俺这兴”。有的村庄,众家在路口河边放排灯,将轧碎的棉籽放在锅里点燃,远望,宛如一条条火龙。新中国成立后,提倡勤俭建国,勤俭持家,很少举办灯会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使传统“社火”濒于失传、灭绝的境地。

 

  [ 打 印 ] [ 关 闭 ]